查看原文
其他

全国首个!学校创新核地学人才培养体系 今秋开始招生

大学生传媒中心 东华理工大学 2022-07-15


编者按:日前,学校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审批,被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将于今年秋季开始招生。这是全国首个获批的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本科专业,也是东华理工大学地学人才培养结出的又一硕果。中国教育报、中国自然资源报、江西日报、凤凰网、江西新闻客户端等主流媒体以《跑出培养核地学人才的“加速度”——东华理工大学创新核地学人才培养体系纪实》《教育部批准首个旅游地学本科专业》《全国首个“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本科专业落户东华理工》为题进行报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现将部分报道转载如下: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跑出培养核地学人才的“加速度”——东华理工大学创新核地学人才培养体系纪实




日前,东华理工大学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审批,被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将于2020年秋季开始招生。这是全国首个获批的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本科专业,也是东华理工大学地学人才培养结出的又一硕果。近年来,东华理工大学认真分析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要求新形势,依托核学和地学优势学科,着力“育新人”、深化“大实践”、发展“新工科”,主动对接国家核工业发展战略和江西地方经济建设需求,积极探索中部地区高校高水平核地学人才培养创新之路,着力培养具有“厚实有谱、踏实靠谱、朴实不摆谱”独特品质的优秀核地学人才。









着力“育新人”推动地学教育理论创新


核地行业既要求国家利益至上、纪律严明,又强调自主创新、个异发展。但是传统教育倚重学科知识逻辑,偏重教材本位;现代教育强调人才个性培养、自主发展。如何实现统一规范和多元发展的统一?为破解这一新时代核地学人才培养之困,一场育人“供给侧”在东华理工轰轰烈烈开展。“结合国家核事业需求与学生发展目标,学校探索知识结构、学科体系、产业需求、实践创新与学生主体发展之间的关系,确定了‘主体发展+五个转变’的新型培养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通过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教学方式、学习动力、学生思维模式的转变,推进专业发展与核行业需求相融合、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相融合、质量标准与个性发展相融合。”校党委书记柳和生介绍。在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下,学校承担了中宣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研究重大课题、国家地质调查部门三维地质调查试点项目,核地学专业学生每年自主申报并完成各级各类科技项目近百项,解决复杂地质勘探问题的能力显著提高。在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全国地球科学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新性实验竞赛等屡次斩获佳绩,毕业生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全国地勘行业“最美地质队员”等荣誉称号;一次性就业率达93.6%,实现了就业率与就业力“双提升”。


深化“大实践”推进产学研协同育人


“长期以来,学校与中核集团、中国铀业有限公司、江西核工业地质局等42 家核工业企业单位进行合作办学,通过建立稳固的校企联盟,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技术难题攻关。”校长孙占学说,“这推动实现了学生综合素养与国家情怀、毕业标准与产业需求、实践能力与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达成了‘学生获技能、企方得人才、学校赢发展’的三方共赢目标。”在校内外基础实验、综合实训、创新创业的“大实践”平台基础上,学校构建“分层次、多平台、模块化”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成国家级放射性地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创新创业基地。通过加大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及科研合作力度,探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需求对接全流程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学校与浙江省江山市共建产学研基地,打造2万平方米的综合实习实训基地和全国地学专业野外实训科研共享基地。学校“工业CT成像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发展“新工科”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


本科专业趋同、课程体系封闭、人才培养千人一面……这是高校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学校以我国加入国际工程教育《华盛顿协议》组织为契机,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测绘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环境工程等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现国际实质等效,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另一方面,学校以获批全国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为契机,探索闭环式、持续改进的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新模式。如在地学类专业构筑“大地学”工程观,培养学生多学科视野和跨界整合能力,创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目前,学校用“地质学+地理学+城市规划+旅游管理”的教育模式,孕育了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新专业;融合“地质学+地球物理勘探+测绘科学+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教育模式,设立了三维地质调查与建模新工科方向。“这些地学类新兴工科专业,为我们探索核地学人才多学科交叉融合教育模式提供了重要‘试验场’”,据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副会长、副校长郭福生介绍,目前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已在依托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开设的“旅游地学”创新实验班(2017、2018、2019)试用,已取得良好效果。今后,东华理工将继续高举核、地两杆大旗,进一步打通核地学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为服务国防建设和江西发展提供人才与科技的强大“核动力”。




教育部批准首个旅游地学本科专业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19年度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东华理工大学申报的“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通过审批,成为获教育部批准的首个旅游地学本科专业。

据介绍,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是地质、地理、旅游管理和规划设计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工科专业,可为旅游地学、旅游管理教学及科学研究,旅游资源调查、旅游策划与规划设计、旅游管理、导游及导游培训,以及自然保护地体系生态保护、资源调查、规划与管理等工作培养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据了解,我国1985年创建旅游地学学科,上世纪90年代起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开始培养旅游地学硕士、博士;2015年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长安大学、东华理工大学、河北地质大学分别在地质学、旅游管理学、地理学等专业下建立本科教育专门化,但旅游地学尚未正式进入教育部本科设置目录。旅游地学学科创始人之一、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名誉会长陈安泽表示,旅游地学专业正式进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将促使更多高校关注旅游地学本科专业、培养相关人才,对地质景观资源保护、地学知识普及,以及促进旅游业走“科学旅游”之路都大有益处。




全国首个“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
本科专业落户东华理工




日前,东华理工大学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审批,并被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将于2020年秋季开始招生。据悉,这是全国首个获批的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本科专业。为满足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对高等工程人才的需求,教育部于2017年提出并实施新工科建设战略,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东华理工大学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传统优势学科,积极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地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健全“多模块、多环节、一体化联动共享”的协同创新育人机制,着手创建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据了解,该专业是地质、地理、旅游管理和规划设计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工科专业,以服务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该专业旨在培养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优良,具有扎实地学、旅游管理和规划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管理与规划设计能力,可以从事旅游地学和旅游管理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旅游资源调查、旅游策划与规划设计、旅游管理、导游及导游培训及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国家公园、自然公园、地质公园、矿山公园、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遗产地保护区)的生态保护、资源调查、规划与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此次东华理工大学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本科专业的获批,不仅拥有了教育部认可的专业名称,还更加明确了该校地学服务于社会需求和新经济发展的目标,对学校新工科专业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保护自然遗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旅游科学素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将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往期精彩回顾

ECUT


 坚持!坚定!坚守!——致国家奖助学金获得者的一封信
 勇士归来 | 我要记住你的样子
 这份“宅”家美食指南,请收好!


—东华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大学生传媒中心—

敦本务实,崇义奉公
做一个一直陪伴你的官微

资料来源/校新闻网

图文编辑/刘穗隽

欢迎加入大学生传媒中心

投稿邮箱 / ecut_cmzx@163.com

更多精彩,尽在官方QQ、新浪微博@东华理工大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